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行天下 查看内容

循游牧之路,通往自由与未知的幻境

2022-9-6 11:44|来自: 《马术》2017年8月刊

摘要: 周五的下午,我正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带着耳机跟一堆人开电话会议,为了一个数据吵得混天黑地,心里盼着赶快熬到下班,好摆脱这些似乎永远扯不完的破事。窗户外面是魔都灰扑扑的天空和刚刚出梅以后被晒得燥热的空 ...


周五的下午,我正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带着耳机跟一堆人开电话会议,为了一个数据吵得混天黑地,心里盼着赶快熬到下班,好摆脱这些似乎永远扯不完的破事。窗户外面是魔都灰扑扑的天空和刚刚出梅以后被晒得燥热的空气,一个月前在呼伦贝尔的草原上策马扬鞭的日子好像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印象都已经模糊了。翻出彼时的照片和视频,旅行的细节一点一点浮现在眼前。

记忆

如果把整体的旅行体验比喻成一副画,我那些自带旁白的视频就像是这副画的底色,没什么细节,却奠定了基调。刚去的时候,我是一个看什么都新奇的外乡来客,“天气还不错,海拉尔县城的车比去年多了好多,从海拉尔到黑山头的路还没修好。我们的住宿条件升级了,住上了木质小别墅,随队的卡车换成房车了。草原植被破坏得好严重,到处都被圈起来了,去年能走的路今年走不通了”。随着行程渐渐深入草原,关注点渐渐变了,“草原真辽阔,花儿真美,马儿好乖,教练好帅,队员真可爱,天上有好多星星”,以及“骑马好累,明天不知道能不能爬起来”。当我的视频慢慢变少,更多地沉浸在草原的时候,6 天的时间到了,行程结束了。视频记录着我从一个游客慢慢适应草原生活的过程。

跟自拍视频不同,照片大多数是随队的摄影师拍摄的,毕竟骑马的时候是顾不上拿照像机的。一帧帧精美的相片,就像画布上面的大块色彩,记录着一个个经典的瞬间——一群人骑着马在草地上撒欢组队型,冲上山头眺望远方,爬上山崖去找雏鹰,采一束野花戴在马的鬃毛里,坐在夕阳下的蒙古包前听马头琴,围在一起吃火锅,挑战蒙古摔跤……这些照片色彩绚烂,表情生动,最适合在朋友圈去展示,提醒着我们曾经有过的精彩。

视频和照片加起来,已经能勾勒出这次马背旅行的形态。可是记忆,那些属于个人的、独有的、微小的记忆,才能给这幅画加上各种细节,让整个画面丰满起来。我记得下雨时,马儿自动背着风站成一排,用屁股直面风雨的机智;记得策马奔弛了几公里,马没事,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马背都爬不上去,晚上吃饭握不住筷子的狼狈;记得一口喝下去,从嘴里烧到胃里的蒙古三杯迎客酒;记得一群人喝着茶,商量着一会儿拍个什么样的小短片才能不虚此行的欢声笑语。但是我印像最深的是二天行程最后我们冲上的那个山坡,野花遍地,向阳面跟背阳面开的花还不一样,一面是黄的,一面是蓝的。我一个人坐在最高的山头的时候,“5 号”静静地站在旁边一动也不动,耳边是风声混合着不知名的鸟儿悦耳的叫声,周围安静极了,阳光撒在连绵起伏的山脊上,随着云彩的移动光影变换,远处的队友在拍照。那一瞬间,我好像处在人间和天堂的分界线上,神圣、宁静,还有人间温暖的烟火气。

下山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草地上的一窝小鸟,那个窝是跟草地平齐的,我从来没有见过鸟窝是在地上的,那些雏鸟还没有一个乒乓球大,张着鹅黄色的小嘴嗷嗷待哺。它们那么小,那么娇弱,我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在草原上生存下来的,只能感慨造物主的神奇。

我想,在现在这个资讯极端发达的时代,人们还愿意跋涉千山万水,应该就是为了去赢得那些属于自己的,独有的一些记忆,形成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画作吧。

有人问我,“旅行的方式那么多,为什么你会选择马背旅行?”毕竟作为一个上班族,一年也没几个长假,用在了这里,就不能去其他地方了。 我想了很久,答案应该是“自由”与“未知”。

自由

相比于其他旅行方式,马背旅行目前在国内还是比较小众的,基本不太可能像去成熟景区一样拉上几个朋友就出发了。尤其我们这次走的 6 天快马线路,对队员的时间,体力各方面都有限制,于是只能是陌生人组队。在这个临时的集体里,大家互相以网名称呼,没人问你年龄、职业、收入、婚否,大家谈论的话题就是天气、马、晚餐。你可以摆脱所有的社会责任,你不再是别人的儿子、父亲、丈夫、朋友、同事,你就是一个单纯的来骑马的人,跟着一堆有共同爱好的异乡人一起走完这 6 天的旅程,缘来而聚,缘尽则散,带走的是一路的美好回忆。这是身份上的自由。

其次是时间上的自由。草原上没有工作日和周末的区别,没有早九晚五打卡的压力,连手机信号也没有,在这里,太阳叫你起床,月亮催你入睡,你的胃提醒你进餐。你突然间发现有大把的、完整的时间去看天,看地,看云,看花,看马。摆脱了时间的压力,人会变得非常轻松。

最后是行动的自由。草原上没有一条条划好的车道让你时刻担心压线要被罚款,也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潜移默化地提醒你要注意言行举止,在这里席地而坐是正常状态,就算是随地大小便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就连骑马,也没有什么一定之规。专业练过骑术的当然可以骑得很优雅,但是野路子出身的,就算你骑得再难看,只要不掉下来,不伤不痛,也能体会一样风驰电挚的感觉。

未知

中国人做事,总是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很不幸,在马背旅行里,这三件事都可遇而不可求。

说起天时,草原上的天气瞬息万变,一片云彩飘过可能就是短袖和冲峰衣的区别,基本上你能选个相对靠谱的时间段(比如6~8月)就不错了,其他的完全看人品。

地利就更不可能了,现在草原都是私有的,昨天还能走通的路,今天可能就被围起来禁止通行了;晴天能走的路,雨天可能就要绕道了。我去了两次草原,走的是同一条线路,虽然两次的大方向一致,但具体到走哪条路上,却是不尽相同的,寻找两次路线的重合点,也会变成一个莫名的关注点。

最后就是人和。在马背旅行中,应该是人与马和。但是可惜,马儿不会说话,你得去揣摩它的脾气。一般人看马,也就是看看年龄、雌雄、毛色、体态,可是看着差不多的马儿,个性却是千差万别,跑起来的感觉那就差异大了。有的马易操控,跑起来平稳舒适,但是冲锋领跑不是强项;有的马争强好胜,平时颠死你,跑起来乐死你;有的擅长短途发力;有的长于长途奔袭,总之各有千秋。各项都强的马,应该也有,不过你能不能控制得住它就要打个问号了。

有人问我,连续两年去骑马,你不腻么?我回想了一下,好像随着我骑马时间的增加,对旅行的诉求是在不停变化的。早期我希望能穿得美美的在马上摆拍,照片是重要的;后来我希望能让马跑起来,速度就更重要了; 现在我觉得,能让马按我的想法行动,人马之间的配合才是我最看重的。在可见的未来,这个乐趣应该还不会腻吧!

幻境

就像一枚硬币总有两面, 当游客津津乐道着马背旅行的自由和未知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及这个行业的从业者,看到的更多是心酸和无奈。作为游客,我们总是在欣欣向荣的夏天来到这里,看到的是蓝天、绿草、白云、黄花,当地的人们赶着成百上千的牛羊马匹在放牧,吃的是烤全羊,喝的是马奶酒,幕天席地,载歌载舞。但是在我们看不到的漫长冬季,当地人要应对的是极端的严寒和单调乏味的生活,他们要在零下几十度的气温里,走出温暖的帐篷去检查,确保马匹的安全,他们要对应牧草涨价,马匹死亡等一系列的问题。作为游客,我们只要吃饭,不用刷碗,自己搭个帐篷,收个垃圾就已经很了不起了。那些潜在的风险:路可能不通了,车子可能会陷在沼泽里了,马匹晚上走失了,随行的水不够用了,草地上的草不够马匹吃了,都被从业者们屏蔽在我们的视线以外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草原上过的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啊!

马背旅行就像是平淡生活的一个休止符,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给你创造一个没有负担只管享受的幻境。现在就连这个幻境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走向消亡:住宿条越来越好,公共草原越来越少,无线信号正在向草原深处延伸。保持游牧特色与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之间存在的矛盾,正在以游牧文化的快速消亡而告终。所以我说,去吧,趁着还有机会,去看一看一望无际的草原,去跟马儿一起撒撒欢。

文/Smart 图/周振强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