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明,故不行”——由于对道(以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内容和重要性不了解,所不能实行。——朱熹 问题: 1)我的骑马时候自己的手总是不安静,老是晃,为什么呢? 2)骑马时,马头老是晃啊晃的,有时候还抗衔,我越拉它越跟我较劲,请问我该怎么办? 解答: 这两位马友的切身感受道出了一个普遍存在,这是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在骑术原理中的一个技术问题:如何运用正确的发力点。从现象上说就是运用手或者胳膊肘来控马的区别。 “骑马时手老是晃”和“马匹抗拒”所造成骑乘的不稳定,问题严重时势必会给骑乘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虽然相对于障碍比赛中马匹的拒跳和起扬等动作给骑手带来的危险要小,但这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根本,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一样的。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白“手和胳膊肘”的区别。 有人会问:“手和胳膊肘怎么了?有什么区别吗?” 其实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可谓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希望通过以下的分析讲解,能帮助您重新认识“手晃”、“马抗拒”等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言归正传,手和胳膊肘代表的是骑手用缰绳控马时使用的发力点。 什么是发力点? 发力点是学习骑术过程中很关键的一个知识点。 它既简单又深奥。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发力点,骑手才有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轻松自如地做到人马合一和控马自如。当然,这需要骑手对“马性”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同时还要要求自己用心的思考和体会。否则,此问题甚至对于某些资深骑手来讲都会变得听不懂,理解不了或不相信。常年的马匹不服从行为(抗拒或懒惰)就是很好的证明。 想了解发力点,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联系”。在2010年12期的马术杂志上,我们讨论过“什么是联系?”其中有两条重要的论点:
所以,“用手拉”和“用胳膊肘定住不动”的区别就在于,人使用了不同的发力点和马产生了不同性质的联系。其结果亦完全不同。 发力点在骑乘过程中具体的表现形式要将上文中的“实际上你就是把从马嘴发出的力量通过你的身体转化到了马背上。”这句话细化一下: 人骑在马背上控马,从马嘴到马背实际上经过了如下的连接点:衔铁,缰绳,手指,手腕,小臂,大臂,肩关节,躯干,腰,胯关节,坐骨,最后通过人的臀部肌肉和马鞍与马背形成连接,从而让马嘴和马背通过人体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在骑乘过程中,骑手可以通过以上的人体各部位发出轻重不同的力量来控制马,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发力点。骑手在控马时使用不同的发力点会造成人马之间产生截然不同的行为现象(是否对抗)和最终结果(和谐与否)。正确的发力点会保证人马合一协调的运动,错误的发力点会因人马分离而造成人马对抗。 骑手平衡能力不好时,很多人还会用手拉,脚蹬,腿夹,坐骨抗,松胯瘫压等等的辅助动作来寻找支点。关于找平衡时骑手使用错误的发力点(找支点)的问题,我们以后再聊。 请回想一下,您最常用的发力点是哪里呢? 答案肯定是不一而足的。不过据我所知,通常人们所使用的发力点是手指(拉),手腕(压),小臂(端着或贴向小腹)和大臂(抗或拉)。大多数教练员在纠正学员的动作时,关注点也都在这几个部位。但这正是问题所在,人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发力点—胳膊肘,这也是前文中我故意预留了一个空荡荡括号的原因。 手,胳膊肘和骑坐的关系 在控马(应该叫与马沟通)的过程中,手起到的是信息传递和调整的作用,胳膊肘是马嘴和马背之间动态的连接点,骑坐是人马合一的基础和根本。所以,想做到用骑坐控马,就需要学会灵活的运用在手和骑坐之间的那个动态的链接——即胳膊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骑坐是被动的发力点,需要的是被动的发力(马抗拒时,骑坐才会自然发力,不是人主动往下坐)。 如何运用正确的发力点
|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